改革开放的红利正在消失,我们怎么办?-九游会ag官方网站

改革开放的红利正在消失,我们怎么办?

导语:一个国家的繁荣时代身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政治理念。1978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 这个落后的计划经济国家在几十年的历程里蜕变成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体会到从家徒四壁到山珍海味的巨大变化,这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奇迹。但如今面对袭来的逆全球化,改革开放也变得白发苍苍,而正在成长的我们是继续选择吃改革开放给予我们的“老本”,还是需要去寻找发展的新动力呢?

从1978年算起,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2年。改革开放首先改变了十几亿(从7亿到14亿)中国人的命运,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计划经济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通过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客观评价,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同时时代也在变迁,当人类的历史来到逆全球化的篇幅,中国也已经走过了成绩斐然的几十年。那么伴随着逆全球化的袭来,未来的几十年中国还能一直顺利发展下去吗?

坦率地说,从中国现在面临的形势看,未来充满了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天,中国面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为复杂、最不友好的国际环境。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全球化进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由贸易与投资受到打击,全球供应链受到破坏,教育与知识转移受到阻碍。

二是地缘政治环境显著恶化。

中国的崛起,使得中国成为冷战之后地缘政治博弈的新靶子,美国全面调整对华战略,将中国作为长期战略竞争对手,并不遗余力地推动西方世界与中国的制度化脱钩,塑造了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

早在2019年10月初,面对地缘环境逐渐的恶化,安邦智库(anbound)就提出无论前方有多少险恶等待着中国,我们也应该坚持改革开放的自信(详情请点击查看详情)。

现在不少人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两大动力:一是工业化,二是城市化。

不过,这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从更大的系统、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工业化、城市化都只是结果,改革开放才是中国近40多年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那么什么才是构成改革开放的原因呢?

这是一个简单且复杂的问题,但放到今天也是非常值得问的问题。

简单来说,有三类因素支撑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是中国决策层和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愿望,以及打破旧思想、旧体制的勇气;

二是中国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改革开放的勇敢实践和辛勤打拼;

三是世界愿意接纳中国,给了中国几十年和平发展的稳定环境,同时向中国提供了从资本、技术到市场等各种发展要素。

要指出的是,上述第三点虽然是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我们更愿意承认改革开放是中国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太愿意强调发展环境的作用。值得警惕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我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承认外部环境对中国发展的作用。这种看法在坚持自信的同时,也很容易走向骄傲,甚至走向对形势的误判。

为什么我们说世界愿意接纳中国很重要呢?

从地缘角度来看,4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享受改革开放的“地缘政治红利”。客观来看,这个地缘政治红利既是中国努力争取得来的,更是世界给中国的。

中国借助了“冷战”时期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不失时机地改善了中美关系,甚至用局部战争(自卫还击战)为自己扩大了国际地缘政治空间;当发展稍有起色却遭遇波折之时,中国又采取了韬光养晦的低调策略,争取到了20多年的和平发展时间;中国还利用了全球反对恐怖主义的特殊形势,延长了在21世纪的战略机遇期。

在这些阶段,中国基本上持续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地缘政治红利”。正是靠着改革开放的红利,靠着参与全球化,靠着国际市场,中国平稳渡过了各种经济和金融危机,包括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大大小小的多次经济波折。

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的gdp规模从不足1.9万亿元人民币增至11万亿元;到2012年,中国gdp达到53.8万亿元;到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99万亿元。

认清 ”世界愿意接纳中国“这个客观事实,我们才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待如今我们身处何处。

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逐步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中美发展的外部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逐步升级至今,中美关系陷入几十年来最差的状态,世界上经济体量最大、且经济结构高度互补的两个国家,进入了制度化的对抗阶段。

虽然中美关系全面恶化是近3年的事情,但全球局势对改革开放的”不友好“早有端倪。美国早在2011年就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此后开始了美国对华战略逐步转型。所以从奥巴马到特朗普,中国外部环境的恶化是持续的。

今年疫情冲击之下,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在内,都出现了罕见的经济大幅负增长。其中,中国同时也遭遇了过去所依赖的全球供应链中断的冲击。

作为长耕于中国市场的独立智库,安邦智库必须指出:改革开放的红利可以一直吃下去,中国经济可以持续增长下去。这个国内市场普遍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理性地来说,我们意识到的问题,国家当然也认识到了“改革开放已经老去”这一事实,所以近日提倡经济内循环。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在安邦智库看来未来中国经济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消费。中国是一个生产型国家,但近年来,消费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支柱。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6个百分点。从上半年数据看,国内消费在逐步恢复,但步履仍然艰难(-1.8%)。

过去我们在东南沿海地区搞的是出口加工业、经济开发区、“铁公基”,近些年提的是科技创新、城市化、刺激消费,今年提的是“新基建”。但坦率而言,这些都不足以在当前为中国撑起足够的新增长空间。

安邦的智库学者陈功提供的解决思路是,在中国未来整体“向内看”的发展策略调整中,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长江经济带”的地缘经济价值,并在发展策略、空间安排和发展时序上做出调整。(查看中国经济新动力全文,请点击)

标签 : 工作论文 

用户名:
密码:
 
网站地图